研究院简介|ABOUT US
      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位于甘肃省白银市科技企业孵化器8号楼,成立于2016年7月19日,是兰州大学、白银市政府、甘肃省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建的民间非企业机构。研究院由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化工学院负责运行管理,由白银市科技局指导工作。研究院以服务白银乃至甘肃和西部的科技企业为宗旨,充分发挥兰州大学的科研优势、利用兰州大学的技术力量、社会影响力以及校友资源,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联合开发、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等方式开展工作。
      研究院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各理事单位、兰州大学校友、行业专家组成。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位于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基地8号科研楼,现有占地面积近86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小试实验室2000㎡,工艺放大实验室2000㎡,以及超过700㎡的中试实验室等。研究院拥有中试放大设备超过30套,包括酶催化设备、固定床催化设备、高压反应设备、低温反应设备、自动提取设备、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性能测试设备等。
      目前研究院搭建了7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分别是新药研发-中试-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性能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环保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微反应-固定床连续流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医药中间体分析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承接联合建设兰州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发改委)、兰州大学绿色催化与合成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

2025-08-19经济日报: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丨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正成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我国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消费者更愿意在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服务消费领域增加支出,文化、休闲、健康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存在巨大空间,成为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形势总体向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比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高0.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9%,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5.5%。服务消费展现出良好势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丽芬表示,中央和地方将服务消费作为扩内需的主要抓手,通过丰富消费供给、拓展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等措施释放消费潜力。同时,技术变革加速服务消费业态创新,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快速增长,为培育新增长点提供动能。

扩大服务消费,有利于带动生产和投资,打通供需衔接的堵点,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9.1%,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60%,有效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半年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的形势总体向好。”商务部研究院信用所副研究员洪勇分析,一方面,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逐步回升,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消费需求不断释放,为服务消费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政策举措频繁出台,各地纷纷推出差异化的消费提振方案,为服务消费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

场景融合加速

不久前,商务部启动2025年“服务消费季”活动,着力推动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培育“旅游+”“美食+”“体育+”等融合消费场景。专家表示,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融合消费场景是重要切入点。

据介绍,相比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更具多样化、个性化、体验性和互动性特征,需要更多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深化行业融合发展,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推动资源共享、功能整合,进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供给,满足消费者社交、自我认同等需求,激发消费潜力。

陈丽芬认为,应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激发服务消费潜力。从需求端看,服务消费的收入弹性较高,要促进就业增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强化育儿、养老补贴等制度性安排,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稳定消费预期。同时,服务消费受时间供给约束比较明显,要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从供给端看,要通过财税优惠激励企业创新供给,扩大服务业开放,引进国际优质服务资源,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性措施,进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数字赋能服务消费,提升服务生产效率,推动服务消费升级。比如,在线教育、在线问诊等线上服务消费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使服务的“不可分离性”得到缓解。互联网平台上的服务评价系统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服务质量更加公开透明,倒逼商家提高服务水平。

今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结合服务消费具体场景和特点,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洪勇认为,有序扩大现有促消费政策对服务消费的覆盖范围,需结合服务消费特性,适当调整补贴范围和方式。进一步推动扩大服务消费纳入消费券等政策工具范围,降低居民服务消费成本。同时,还可通过降低服务业企业税费、增加补贴额度、创新专项贷款等方式,激励企业提供更多价格适中的优质服务产品。

增加高质量供给

我国服务消费市场广阔,但仍然面临优质服务供给不足、消费环境不优、服务业开放水平不高等问题,客观上制约了服务消费的进一步释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增加高质量供给,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激发新的消费潜力。

“要适应消费分化和多样化趋势,丰富发展型享受型服务消费供给。”陈丽芬认为,需优化营业性演出和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流程。扩大教育、养老、医疗健康、文娱等服务行业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国外优质服务进入国内市场。培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生态,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空间。

专家呼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夜间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等行业推出特色服务和活动,增强管理部门协调性。“考虑到服务消费的异质性,监管规则应兼顾统一性与灵活性,防止‘一刀切’造成新的不公平。”陈丽芬说。

为解决供给侧优质服务的短缺问题,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对外开放“做加法”,扩大开放试点;对内放开“做减法”,减少限制性措施。

洪勇认为,应加快落实“非禁即入”市场准入原则,放宽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服务领域的限制,激发市场竞争活力。同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实施税收优惠、优化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标准和品牌影响力的专业化企业,推动服务供给结构升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来源:经济日报

 
Copyright © 2008-2019 energy chemical
陇ICP备18003977号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做最好用的化工网